關於印太戰略智庫
主旨:
緣起:
「印度太平洋(Indo-Pacific),簡稱:印太」這一概念是由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最早提出的。
2007年8月訪問印度時,安倍首相發表了題為「兩大洋的交匯」的演講。內容是說「太平洋和印度洋作為自由的海洋、繁榮的海洋,帶來更多元的結合。」這次的演講是「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的原點。
安倍首相比大多數西方領導人更早就清楚中國共產黨的野心,因此他重新構想各國應該如何看待亞洲。迄今為止被廣為使用的「亞太」(Asia-Pacific)一詞,會讓人聯想到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地理概念,安倍首相希望大家可以看到一個更宏大的畫面,因此,他開始使用「印太」一詞。呼籲建立一個「更廣闊的亞洲」,不但跨越太平洋,還跨越印度洋。倡議新的「印太」願景——「自由和繁榮的海洋,且對所有人開放和透明。」
2017年11月,時任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呼應安倍首相的倡議,在訪問越南時,提出了「自由開放的印度太平洋願景」,隨後白宮在發布《2017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時,正式使用了「印太」區域概念,取代以往慣用的「亞太」,揭示「印太」戰略成為美國的亞洲政策主軸。
「印太」一詞不但扭轉了世界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觀點,且更強調關注自由、法治和市場經濟以及不受脅迫的亞洲概念。深知話術在塑造人們思維上力量的中共,不僅迴避該詞,還指示其外交官警告鄰國永遠不要使用「印太」一詞,但這樣的威脅失敗了,這一詞開始傳播。以印尼為首的東南亞國家宣布了「新印太展望」,甚至遠至歐盟以及德國等都起草了「印太戰略」。
安倍首相的「印太」構想對國際社會影響相當深遠。如今,這個具有地緣政治願景和視野的概念,已經廣泛為國際上所接受。
台灣處於印太戰略的核心地區,站在阻止、對抗中國擴張的最前線。在台灣成立智庫——印太戰略智庫,這一構想,除了表達對安倍首相的認同和敬意。同時也志在集結大家的力量,為維護台灣自由民主法治的生活方式努力。
智庫顧問:
李世暉 國立政治大學教授
吳嘉隆 總體經濟學家
余茂春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
余宗基 退役少將
黃澎孝 時事評論人
織田邦男 日本航空自衛隊退役中將
(按照姓氏筆畫順序)
聯絡資訊:
電話:(02)2500-7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