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新聞 2025.3.15 一周大事
美參議員提案 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

美國跨黨派參議員3月13日聯手提出「台灣代表處法案」,主張將現行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以明確表達該機構代表台灣全體民眾,而非僅僅代表台北市的經濟利益。
共和黨籍的匡希恆(John Curtis)發新聞稿表示,這項「台灣代表處法案」(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Act)強調美國對台灣民主的承諾,並提升美台關係清晰度。他指出,透過法案將「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Taipei Economic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ve Office,TECRO)更名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承認台灣駐美代表處代表台灣人民,而不只是代表「台北市的經濟利益」。
此舉不僅彰顯美國對台灣民主的堅定承諾,也進一步強化了美台之間的實質關係。新聞稿指出,該法案在提升雙邊關係的同時,仍將維持美國的一中政策,與中國所主張的「一中原則」劃清界限。
匡希恆曾在台灣傳教且精通台語,早前在國會就美國是否解凍對台軍援問題,以台語回應「台灣是好朋友,免驚啦」,展現其鮮明的友台立場。他強調,美國絕不能容忍中國對台灣民眾利益施壓,而應堅定支持全球面臨威權政權壓迫的民主夥伴。
民主黨參議員默克利(Jeff Merkley)則表示,台灣民主對於維護印太地區和平與穩定至關重要,美國必須持續尋求強化與台灣的合作機會。他指出,這項跨黨派法案正確體現了美國長期以來對台灣的支持,並明確認可台灣的獨特地位,發出美國將利用各種資源與台灣建立穩固、健康夥伴關係的強烈信號。
自1979年美國國會通過《台灣關係法》以來,該法案確立了美國對台灣安全與自治的承諾,並促成現今事實上的駐美代表機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的成立。根據匡希恆的說法,原先採用「台北」命名,是為了避免激怒北京;但近年來,包括2021年北約盟國立陶宛允許台灣以「台灣」名義設立非官方大使館後,中國對此展開經濟報復,使得此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法案授權國務卿與台灣駐美機構展開協商,一旦法案生效,所有美國政府文件、法律、地圖及紀錄中涉及的「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均將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據了解,這項法案並不改變美國對台灣國際地位的基本立場,而只是象徵性地強化美台之間的民間與官方聯繫。
早在上屆國會,匡希恆身為眾議員時,便與現任參議員、現任國務卿盧比歐分別在眾院和參院推動這項法案,顯示出跨黨派的持續努力與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