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新聞 2025-09-22

台美聯手推「低成本巡弋彈」 衝擊台海防衛思維

兩年一度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近期開幕,中科院於公開展示與美商安杜里爾(Anduril)合作研發的「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概念系統。中科院發布的示範影片與資料顯示,此型系統採16聯裝模組化發射箱,整箱可裝入一般四輪貨車,並藉由網狀通訊實現群體協同發射(swarm/mesh),主打「快速量產、低成本、飽和打擊」的作戰理念。

 

中科院說明,設計出發點來自現代戰爭對大量精準打擊武器的需求與補給壓力,參考烏克蘭運用低成本無人系統對抗高價化武裝的經驗,強調以「模組化、在地生產、即時部署」降低後勤門檻,形成可快速補充與大規模消耗的戰術資產。示範影片展示多車隊列沿海公路機動、發射後掠海低空飛行、透過網狀網路互通目標資訊,對敵方登陸艦隊或集群目標施以飽和攻擊。

 

技術面上,該系統主打低單價、可套件化生產以及具一定自主導航與目標識別能力的中小型巡弋飛彈;發射架構採標準化箱體,可依任務需求快速替換與維修。中科院表示,與美方合作除技術輸入外,也計畫在台灣生產並推向海外市場,形塑「台美共同開發、區域生產」的新供應鏈模式。

 

分析指出,此類「以量制價」的武器系統對台灣意義重大。一方面,它補足傳統高價精準武器數量不足的窘境,提供在短時間內以飽和方式阻絕敵方海上機動的能力,契合台灣以不對稱戰力阻嚇與延滯的防衛策略;另一方面,低成本且易於機動的發射平臺分散部署後,提升生存性與突防機率,是強化「群攻—耗損」防禦鏈的重要工具。

 

不過風險與爭議亦不可忽視。專家提醒,第一,此類武器雖能有效提高火力密度,但也可能加劇軍事競賽與升級風險,誘發對手採取更積極反制或先發制人手段;第二,低成本武器若外流或被仿製,將帶來地區軍備擴散的安全隱憂;第三,網狀協同依賴通訊與感測鏈,面臨電磁、網路攻防與電子干擾挑戰,實戰效能需進一步檢驗。

 

在戰略層面,中科院與安杜里爾的合作亦象徵台美在國防工業鏈的更深連結:美方提供概念驗證與技術,台灣提供製造能量與在地部署場域,形成「技術—生產—部署」的合奏。這對提升台灣短中期自我防衛能量有實際助益,但同時也會被北京視為軍事化跡象,恐成兩岸軍事緊張的催化因素。

 

總結來看,「低成本自主巡弋飛彈」代表一種從質到量的戰術轉向:以大量、可替換、機動的精準火力來補足高價長程武器的短板。其成敗將取決於量產能力、通訊可靠度與電磁防護等技術細節,以及如何在提升防衛能量與避免地區軍備失控間取得平衡。